经验交流

黄骅港公司:依托自主创新 打造美丽港口

黄骅港始建于1997年,现设计煤炭吞吐能力为1.78亿吨,是一座以煤为主,兼顾散杂货和油品的现代化综合性能源港口。作为煤炭装卸港口的典型代表,黄骅港在技术工艺、信息化、自动化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均走在同行业前列,保持了高位平台上的高效率、高效益运营。2001年开港至今,黄骅港累计完成煤炭下水量超过15亿吨,上缴各类税费近40亿元,为保障集团产业链高效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7年,在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全力优化生产组织,保安全、保畅通,不断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建港20周年之际,黄骅港全年完成吞吐量2亿吨,各项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居国内港口第一位。
  在确保生产高位高效运行的同时,黄骅港深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公司发展实际,提出了“煤港不见尘,增产不增污”的管理目标,并依托自主创新着力解决粉尘、含煤污水两大行业难题,构建“蓝天、碧水、绿地、减排”四大工程,打造美丽港口。
  一、“蓝天”工程解决煤尘污染难题

  一直以来,粉尘始终是煤炭港口最大的污染源。为彻底解决港区煤尘治理难题,公司组织技术力量攻坚,创新实施了本质长效抑尘项目并于2017年在全港推广。该技术通过自动调节外含水添加量,彻底使煤尘固化,从而满足不同煤种的翻堆取装全过程抑尘要求。项目获得国内专利3项,并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成为了黄骅港解决煤尘污染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和管理提升,对堆场、道路及驱动站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并自主研发建设了粉尘收集处理系统,结合机械化清扫、翻车机干雾除尘、堆场防风网、自动洒水等系统的建设,逐步构建起了五道防线,基本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抑尘。目前,第三方对作业现场勘测数据显示,堆场周边一定范围内作业粉尘浓度仅为2.6mg/m3,远低于8mg/m3的国家标准。
  二、“碧水”工程让环保项目见到收益

  为综合治理含煤污水难题,黄骅港提出了生态水系建设方案。2017年,公司建设了“两湖两湿地”,形成了水域面积30余万平方米的生态水系统。生态湿地可对处理后的煤污水有效收集,解决含煤污水处理难题。两个人工湖蓄水能力超25万方,主要用来回收压舱水、收集雨水。湿地处理的含煤污水及人工湖收集的淡水,用于绿化和除尘需要,不仅实现了港区水资源循环利用,而且当年增收压舱水50万方,节约用水费用近300万元。2018年全港压舱水回收预计可突破100万方。
  三、“绿地”工程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黄骅港地处渤海之滨,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绿化养化工作难度大。多年来,公司积极探索盐碱地绿化新路子,通过与设计单位合作,采取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和选择抗盐碱植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展绿化空间。特别是在防风网外侧建设绿化带,可有效降低堆场的进场风速,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2017年,公司新增绿化面积43.87万平米,绿化总面积达到120.87万平方米,港区绿化覆盖率达31.3%。公司生活小区和办公区已实现生态绿化全覆盖,港区绿化量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形成了“港在海中、人在绿中”的港口环境建设特色。目前黄骅港已成为沧州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渤海新区当地参观的必经之地,公司还被列入沧州市2018年工业旅游项目,现正按政府要求开展3A级景区申报工作。
  四、“减排”工程减少港区综合污染

  黄骅港积极推广岸电项目建设,在原有2套岸电系统基础上,2017年新建高压岸电系统5套,高压岸电现已覆盖11个煤炭泊位。目前黄骅港已成为河北省沿海港口高压岸电泊位覆盖率最高、岸电系统总供电容量最大、利用率最高的港口。如到港船舶全部利用岸电接入,每年预计可减少燃油使用5500吨,减少CO2排放1.66万吨,SO2等有害物质排放500吨。另外,黄骅港三期、四期工程皮带机系统全部采用变频驱动技术,电耗可减少11.76%。目前超大规模变频皮带机运用于生产系统,在国内同行业为首创。
  新时期,黄骅港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保障国家能源集团整体运营需求为根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持续抓好绿色港口、智慧港口、责任港口建设,为确保集团产业链畅通和效益最大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