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移动“充热宝”,余热创效益

作者: 王锦依 来源: 浙江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1-06 字号:【

2024年12月20日下午3点,浙江公司余姚电厂移动储能供热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国内首套颗粒蓄热储能移动供热装置正式投入运行实现落地创效。红色的移动热源车停在蒸汽管道旁,源源不断地吸储机组启停过程中排放的废热,仅50分钟就达到了满热状态。

图为移动热源车吸储热力

虽然从外观来看和其他车区别不大,但它的来头可不小,是余姚电厂联合浙江大学科研团队花费2年时间联合研究创造,玄机都藏在热源车白色的车厢中。  

“传统移动供热车多采用蒸汽充热和充装,热量储存装置实际为一个压力容器,设备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大。这辆移动热源车采用无压运输方式,白色车厢是一个安全高效储热换热装置,箱体中特殊研发的相变储能材料无毒无害,由大量蓄热颗粒组成,蓄热颗粒吸热后内部发生相变,外部为稳定的金属构造,遇撞击后不受破坏,有效规避了运输过程中安全隐患。此外,该装置深度运用了储放热系统管理技术和热-储-热耦合控制技术,让移动热源车存充放热效率超过90%,储放热温度可以在30-800摄氏度之间灵活调控。”该厂设备管理部主任何一峰介绍说。

图为何一峰介绍移动热源车的创新点

2022年,为了打赢防亏保盈攻坚战,拓展燃气电厂的生存空间,该厂党委结合机组调峰启停期间大量热排放损失的现状,提出“余热变废为宝,推进综合能源供应服务”的总体工作思路。在深入调研发现短期内实现对外集中供热存在困难后,决定转变思路借鉴台山电厂的先进经验,开展升级版的移动储能供热。

2年来,为了早日推动国内首套颗粒蓄热储能移动供热装置落地创效,该厂咬紧目标不松劲,加强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发合作,用实干奋斗把蓝图逐步变成实景。

700多个日日夜夜,攻坚项目组成员一次次的分析论证、一遍遍的锱铢必较。为了每一次设计优化,找遍所有可借鉴的案例;为了每一个需求规划,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为了一个数据的提升,尝试千百次的研究试验;为了一个功能的实现,不断攻克领域前沿技术,数月的辛苦付出换来分毫的进步。

时间不付有心人,终于在开了大大小小30余次会议,推翻了8版工作方案后,第9版工作方案赶在C311检修前完成定稿。2024年10月,移动储能供热项目正式落地开工!

图为项目管道铺设阶段

党员骨干把假期当成工期,把现场当成战场,争分夺秒加油干。参建各单位从图纸审核、原材料进厂检验、质量验收、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管控。专业人员制订详细可行的项目计划,设立定期审查和调整机制,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工期计划排布,每日进行工作盘点,确保所有项目工作计划与实际执行高度一致。

11月30日所有管道施工安装完毕;12月13日供热系统蒸汽管道冲扫完毕;12月20日,项目正式投产!

随着移动储能供热的投产,该厂“变废为宝”,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每年预计可以通过废热回收利用创效16万,减排二氧化碳145吨。

图为移动热源车驶出厂区

12月20日下午4点,第一辆满载热力的移动热源车从厂里出发,驶向6公里以外的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车辆到达指定排放位后,工作人员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设备对接安装,算上路上花费的15分钟,20分钟就实现了对热用户侧的供热,一辆车可以稳定输出符合热用户生产要求的蒸汽3吨。

图为在用户侧输送蒸汽

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是该厂第一家蒸汽热用户,主要从事水泥管桩、水泥制品的制造、加工,原先靠着自备小锅炉,通过燃烧天然气供热,能耗高、成本高,利润摊薄。与余姚电厂签约后,该公司采用自主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供热,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

厂区废热回收+移动储能的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双碳”目标的达成,还实现了多方共赢!

脚部
X
  • 2